此時,位于教學樓一樓中間的營養午餐食品儲藏室開始熱鬧起來,各班代表陸續進來領取食品。儲藏室由教室改建而成,墻壁粉刷一新,窗戶安裝了防盜網。一個三層的貨架上,整齊地擺放著已經分發好的食品,每個班級一個大塑料箱,箱內有牛奶、火腿腸兩種食品,另外還有兩個黑色塑料袋。
學校總務處負責人介紹,學校方面每天要花近兩個小時的時間來分發這些食品。供貨單位每周送兩次貨,有牛奶、面包、火腿腸、餅干等食品。為了給孩子們變換每天的花樣,他們每天要搭配好食品,就算是牛奶,也是今天喝純牛奶,明天喝甜的牛奶,后天喝酸奶這樣錯開,“每天吃同一口味的東西,孩子們會膩的。”
各班代表依次在《食品領取登記本》上認真地填寫好日期、班級、食品名稱、數量、口味、生產日期、生產批次、領取人等項目后,方可提貨。
三(1)班班長周學輝,這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一人搬起一大箱食品走出了儲藏室,記者隨意和他聊了起來:“你知道學校為什么每天給你們發牛奶嗎?”“我知道,這是國家實施的營養午餐工程。”“你喜歡吃嗎?”“喜歡。”“從什么時候開始吃上的?”周學輝想了想說:“一下子記不起來了,反正好長一段時間了。”
在教室里,食品很快被分發到了每一個孩子的手上,孩子們個個興高采烈。在二樓的一間教室里,小女孩毛怡蘭在靜靜地喝著牛奶。“你在家每天都有牛奶喝嗎?”記者問她。“沒有。”她怯怯地回答。“爸爸媽媽在哪里工作?”“廣東。”“喜歡喝嗎?”“嗯。”小女孩聲音依然很小。毛怡蘭的班主任羅才明告訴記者,他班上的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孩,家境不是很好,營養午餐對加強農村孩子的營養確實有好處。
不多時,孩子們吃完了東西,他們把牛奶盒碼平,連同火腿腸包裝膜一起放進黑色塑料袋里。羅才明說:“食品下發到學生手上后,老師要做好監管工作,牛奶開瓶后我們要看到他們喝完。有些家庭貧困的孩子會舍不得喝,想偷偷帶回家,可是如果食品過了保質期,會對他們的健康造成危害,所以學校不允許學生把食品帶回家。營養午餐的實行對學校的衛生也提出了挑戰,如果監管不好,食品包裝就可能滿地飛。從營養午餐工程啟動以來,課間操后老師就沒有時間休息了,我們要等學生吃完東西,把包裝盒統一收好后才能回辦公室。”
茅店中心小學校長肖學華表示,農村中小學營養午餐工程關乎祖國未來,對于基層學校來說,責任重大,要緊繃食品安全這根弦。供貨單位將食品送到學校之后,剩下更多、更細致的工作需要學校來承擔。天氣漸漸轉冷,作為營養午餐的“主食”——牛奶,如果能加熱一下,其他食品在控制標準的前提下多增加些種類,會更人性化。
據悉,今年農村中小學營養午餐工程惠及贛縣277所學校的70547名學生。